电脑技术汇总_电脑技术网_电脑技术官网

电脑知识网 > 近期新闻 > 正文

叫嚣孙杨作弊的澳泳队爆出兴奋剂丑闻!这颗体坛“毒瘤”到底有多毒?

网络整理 2019-11-23 15:19

7月21日,韩国光州国际泳联世锦赛,孙杨以3分42秒44的成绩率先触壁,拿下了本届游泳世锦赛的第一枚金牌。在为中国游泳队摘得首金的同时,孙杨也创纪录地实现了他在男子400米自由泳项目上的世锦赛四连冠。与此同时,他的老对手,来自澳大利亚的“万年老二”霍顿同样表现出彩,其比赛排名再次落后于孙杨,并实力演绎了什么叫做“丑人多作怪”:在颁奖典礼上,获得第二名的霍顿以质疑对手有违规行为为由,自始至终没有登上领奖台领奖。

叫嚣孙杨作弊的澳泳队爆出兴奋剂丑闻!这颗体坛“毒瘤”到底有多毒?

图源:新浪新闻

在两天后的男子200米自由泳决赛中,孙杨以1分44秒93的好成绩获得冠军,赢得世锦赛二连冠,这个成绩,全球至今仅此一人。但在比赛结束后的颁奖仪式上,获得铜牌的英国选手邓肯·斯科特也玩起了霍顿的套路,拒绝与孙杨合影。

叫嚣孙杨作弊的澳泳队爆出兴奋剂丑闻!这颗体坛“毒瘤”到底有多毒?

图源:央视体育截图

就在西方各大媒体以及运动员大放厥词、无中生有地攻击诋毁“双冠”孙杨时,7月27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透露,澳大利亚女子游泳运动员莎娜·杰克(Shayna Jack)被检测出服用禁药,“喜提”药检阳性。她本人已在7月14日,以“个人原因”退出本次世锦赛。澳大利亚泳协当时拒绝透露其退赛原因。

叫嚣孙杨作弊的澳泳队爆出兴奋剂丑闻!这颗体坛“毒瘤”到底有多毒?

图源:《悉尼先驱晨报》官网

不可否认的是,兴奋剂已成为当代体坛的毒瘤,回顾其兴起历史也是跌宕起伏。

01 千年兴奋剂发展史:曾助力二战

兴奋剂是随着历届奥运会的举办进入公众视野的。

而在进入奥运会、作用于运动员身上之前,兴奋剂本是一种控制多动症的药物(利他林),也可以是治疗伤风感冒的止咳糖浆(麻黄碱),甚至可以充当制造炸药的原料(硝酸甘油)。

兴奋剂的滥用,将这些本应有正确用途的药品,在错误的时间用在了错误的地方。

兴奋剂的最早使用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据史料记载,当时运动员尝试饮用各种白兰地或葡萄酒混合饮料、食用蘑菇,以便获得附加“力量”来战胜对手。这或许是体育运动与兴奋剂的最初结缘。

此后,战争也为兴奋剂的应用打开了广阔局面。二战时期,轴心国德国、日本都在战争中投放了大量兴奋剂供士兵使用。

以日本为例,当时的神风特攻队作战勇猛,为了完成任务甚至不惜与敌人同归于尽,一度令美国为之头疼。然而神风特攻队队员战后透露,他们之所以会不顾后果地“自杀”式作战,其实另有原因:战前,日本军部会命令飞行员服用一种“大力丸”,服用后飞行员会变得异常勇猛凶残,甚至可以连续驾驶飞机十几个小时。

这种兴奋剂名叫甲基苯丙胺,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冰毒”。而同为轴心国之一的德国,自然也不甘拜下风。当时的德国士兵在服用脱氧麻黄碱后,可以数天不睡地连续行军作战。仅在1940年7月,柏林泰姆勒厂就生产了3500万片脱氧麻黄碱药片(每片剂量3毫克),输送到入侵法国的德国陆军和空军前线部队。

02 百年奥运滥药史:体育界“毒瘤”

至于现代兴奋剂在体育方面的应用,为大众所接受的一种说法是:这起源于一项不太常见的耐力跑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1807年,一位参与了该耐力跑并夺冠的选手声称,他是服用了鸦片酊,才能坚持到最后并夺冠的。此类药物能帮助参赛者在比赛时保持清醒、增加耐力,从而超越其他未服药的选手。此后,这类兴奋剂被频繁应用于耐力跑项目中,最高成绩也随着参赛选手对于药物耐受性的提高而被不断刷新。

在那时,通过药物获得前所未有的成绩,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整个体坛对于比赛滥药毫不避讳,滥药的运动员本人也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由于人们对于兴奋剂的普遍认可,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兴奋剂甚至被认为是医学与体育的完美结合,能够促使运动员迸发出前所未有的潜力。兴奋剂本身仿佛也成了科技的代名词。

1904年,第三届现代奥运会上捷报频传,其中大多与兴奋剂牢牢捆绑在一起。当年的马拉松赛场上,美国运动员托马斯·希克斯在快到终点时已筋疲力尽,一度想放弃比赛,但关键时刻教练给他打了两针“硫酸马钱子碱(士的宁)”,其巨大剂量,支撑着希克斯第一个过线,获得冠军。

Tags:孙杨(82)兴奋剂(33)体坛(2)丑闻(6)这颗(1)爆出(1)澳泳队(1)叫嚣(2)作弊(7)毒(1)

转载请标注:电脑技术网——叫嚣孙杨作弊的澳泳队爆出兴奋剂丑闻!这颗体坛“毒瘤”到底有多毒?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