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技术汇总_电脑技术网_电脑技术官网

电脑知识网 > 近期新闻 > 正文

“让病人看见我们就感受到生的希望”

网络整理 2020-05-10 14:55

“让病人看见我们就感受到生的希望”

图为即将进入病房的医疗队员们。图片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提供

“让病人看见我们就感受到生的希望”

上图为负责医疗队感控工作的赵秀莉为即将进入病房的队员整理防护服。图片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提供

“让病人看见我们就感受到生的希望”

上图为即将进入病房的医疗队员为自己加油。图片由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提供

  2020年1月26日,农历大年初二,北京市西城区西什库大街8号,20名医务人员组成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第一批援鄂抗疫医疗队集结完毕,向武汉进发。105年前的大年初二,北大医院在北京后孙公园胡同第一天开诊,13名医务人员接诊了3位患者。这家百年医院的历史浓缩成四个字,并被刻印在医院的院徽里——厚德尚道。

  “弘扬北大医院‘厚德尚道’的医者精神,全力以赴参与患者的救治,不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出征前,队伍里响起了这样的誓言。

  此后,北大医院又有两批医疗队驰援武汉。三批共135名队员里,有的曾奋战于“非典”一线,有的曾参加过地震救援,有的是有着二三十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有的是渴望在“战场”上接受检验的“新兵”……

  他们在疫情一线,在与病毒的较量、与病人的相处中,写下心中那个“医”字。

  厚德:医患的性命是系在一起的

  “我还能跑步了,你看我跑得怎么样?”

  88岁的老奶奶出院前,在病房小跑了几步,脸上挂着笑,对北大医院胸外科主管护师李喆说:“我有时间上北京看你们。”

  就像告别一位老朋友,李喆给了老奶奶一个拥抱。“希望能给每个出院病人一个大大的拥抱。”她说。

  这是北大医院医疗队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接管的重症病房,这是一个总有笑声的温暖空间。

  老奶奶是北大医院医疗队独立接管病房后第一位治愈出院的患者。在队员眼里,这是一个“特别阳光”的病人,而为她诊治的,也是一群“特别阳光”的医生和护士。

  有阳光,就有温度和希望。这阳光,来自北大医院的“厚德”传统,即人文关怀。这个传统在北大医院人身上体现为“做事要厚道”。他们把这个传统带到了武汉。

  他们理解患者。“最难的不是干活,难的是穿着防护服戴着五层手套干活;最困难的不是呼吸,困难的是穿着防护服带着N95呼吸。然而,最最难的还是患者,他们焦虑的目光,无助的眼神,未知的生命。”北大医院感染疾病科主管护师郭梦冉感慨。

  这种理解,让他们更真诚地走入患者心里。病毒让患者被隔离和疏远,心理仿佛也病了。他们要打破病毒给患者带来的孤独和无助。“对于被隔离的传染病患者,心理支持也非常重要。”北大医院院长刘新民说。

  于是,有了“话疗”。医疗队中两位湖北籍医生——北大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敬伟、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程渊,用乡音与患者拉近距离。病房中有一位老先生,老伴因新冠肺炎去世,亲属也被感染。他心情很糟糕,不配合治疗,也不愿跟医生交流。“莫得事情,都会好起来!”病房里响起了亲切的武汉话,刘敬伟和程渊用乡音与老人聊天谈心,老人渐渐开朗,积极地配合治疗。

  于是,有了“一哥”“二宝”式的乐观和幽默。要让患者乐观,医务人员自己首先得乐观。他们以幽默来打破病房的沉默,让笑声回荡。几位年轻队员在防护服上写上搞笑的昵称,如“一哥”“二宝”等,穿梭来往于病床前。患者叫一声“二宝”,先是不好意思,不久就乐呵起来。患者心里多了份放松和信任,医生心里多了份自信和坦然。

  于是,有了许多医疗之外的关切。医疗队护士们承担了危重症患者们的生活护理,诸如帮助患者留取标本、更换纸尿裤、清理排泄物、擦身洗头、发饭、打水、扫地、收拾垃圾等,就像照看自己的亲人。

  在他们看来,医务人员跟患者是最亲密的伙伴。“大家的性命是系在一起的。”北大医院呼吸和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马靖说。

  尚道:思想的碰撞、智慧的挑战

  “慢—重—慢。”北大医院副院长李海潮在工作日志里写下这三个字。

Tags:我们(31)生的(4)希望(11)受到(2)病人(1)看见(1)

转载请标注:电脑技术网——“让病人看见我们就感受到生的希望”

搜索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